你知道嗎?孩子手上的玩具,其實是全世界一起合作做出來的!
孩子很難主動覺察「世界連結」這件事,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眼前的需求與情緒上。
他們不會說「我感受到相互依存」,但他們會說:
「為什麼餅乾突然沒有了?」
「為什麼媽媽說不能買那個玩具?」
「我怎麼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,好無聊。」
這些話,就是教學的切入口。
所以,我們設計這個活動的初衷是:
不是要孩子馬上理解經濟理論,而是透過物品的變少、被限制購買、感覺無聊或不公平這些日常經驗,讓他們慢慢感受到—
「哦,原來不是每一樣東西都隨手可得,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一起努力,才讓我生活得這麼方便。」
從「為什麼沒有」開始,帶孩子走向「我怎麼來幫忙」,就是相互依存最生活化、最有感的學習路徑。
✅「你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你想買的東西突然沒了?或是爸爸媽媽說太貴不能買?
那可能不是因為店家壞壞,也不是爸媽沒錢,而是──世界的某個地方出了一點問題。
今天,我們要來當小偵探,一起來找出:到底是哪一塊拼圖出了狀況?」導致我們的生活被改變或出現難以預料的狀態。
老師與家長你可以這樣做👉
【互動問題 × 情感引導】:
1.「你有沒有被說過:這個東西現在不能買,因為太貴了?」
- 感覺如何?
- 你猜是為什麼變貴了?
2. 「如果我們需要的東西,是從別的國家來的,那他們出問題時,我們會有什麼影響?」
- 還買得到嗎?會變少嗎?會變貴嗎?
【引入核心概念 × 相互依存】
(用孩子的語言說)
「世界就像一張拼圖,每個國家或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。
有的國家或個人擅長做車子、有的種香蕉、有的會發明新玩具。
我們用自己會做的東西去換別人有的東西。這就叫做『相互依存』──我們互相幫忙,誰也離不開誰!」
【活動延伸】可以搭配以下任務:
- 拼圖連線圖卡活動:把孩子常用的東西(玩具、巧克力、鉛筆盒)標出來自哪些國家,用線連起來,變成一張「我的依賴地圖」。
- 如果缺了一塊會怎樣?模擬某國無法出口 → 討論:哪些東西會不見?價格會變嗎?
【結尾反思 × 建立世界觀】:
- 「原來我每天用的東西,都是很多國家一起合作做出來的!」
- 「世界就像一個大隊接力,少了一棒,我們就跑不完一圈。」
- 「我們不只是台灣人,我們是全世界的一份子,要學會感謝,也學會合作。」
【結語】
最後提孩子們重新整理思維;讓他們明白我們一起認識了「相互依存」這個概念,發現生活中常見的東西,背後都有世界各地的合作與幫忙。希望孩子們記得:每一塊拼圖都很重要,我們也能用感謝、分享和合作,成為這個世界中有力量的一份子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