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好好教前往烏來的種籽小學,沿途樹木扶疏、藍天白雲,開闊的山野景色讓人心情愉快啊!
讀完上面那一段,孩子會說:「你好老套喔!」對,我老套,所以今天在種籽替孩子上課提到「夜不能寐」,孩子們立刻說:「蛤?什麼意思?」
就是晚上睡不著啦!!可愛的孩子聽完後用「原來」的眼神與我對視。
是,我倆心領神會了。
進入正題,今天好好教與孩子討論想要、需要,但我們談更深;不僅定義兩種意義,同時給了一張豪華房屋的圖片,詢問他們那麼這是想要還是需要?
孩子間的討論非常豐富。
有人認為是需要,因為沒有地方住不舒服。
同學B則認為,流浪漢不用房子也活得很好。所以是想要。
同學C則覺得,這裡面牽涉了想要與需要,無法單獨考量一個原因。還有要看你可以買得起什麼要的房子。(哎呦,很有財商觀念喔!)
還有人提到:我認為是需要,但不用買那麼高級的房子,只要能夠遮風避雨、阻擋危險就夠了。
非常棒啊各位孩子,歡迎進入複雜思考的世界!
真實世界的每個人,都是在各種不同的考量標準下做出決策,很少會是在單一原因或因素中產生答案。
而背後驅動我們做出決策,還有一個更深層因素「情緒」。
課堂中,播放一部新聞內容,裡面有個女士在雨中開車時,遇上等紅燈,前方剛好有位騎腳踏車的男孩正在淋雨,於是她請車內的兒子幫忙找雨衣,並喚來單車男孩將雨衣給他。
看完後,我請孩子說說看,自己有什麼感受,多數孩子認為很感動。而我請他們回憶片中女士說得一句話,當她的兒子問:「他會把雨衣還給我們嗎?」
她回答:「不會啊,而且他現在比我還『需要』這件雨衣。」
那麼,此刻的「需要」是誰的需要?以及這位女士,當她送出這件雨衣時,她內心真正考慮的是什麼?
孩子們很厲害,很快掌握重點,說到:「她是擔心那個男生會生病,她送這件雨衣可以幫助那個需要雨衣的男孩。」
哇~
孩子你們真的很棒啊!把問題想得很深入,也回答得好清楚。
其實這位女士的行動也是一種財務決策,她看似損失了一件雨衣,但帶來的是她自己與那個男孩,還有所有看見這則新聞的人,內心的感動。而這是深層的情緒共鳴和同理。人類社會正是因為有這些善念,而不冷漠。
華頓商學院亞當·格蘭特教授在《給予》書中也提到:「給予,最後讓每個人得到的總額自然變多。⋯未來的世界將是「分享」與「合作」的時代。」
上述討論的內容只是課堂中一小部分,我和這群孩子還針對其他情緒與財務決策的議題有其他交鋒。
讓我們留著慢慢分享。
謝謝種籽這群很會思考的孩子,讓好好教度過非常棒的午後!!
